当前位置: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 党政机构 > 学生工作处 > 心理健康 > 心理牵手
改变习惯的4个秘诀

发布日期:2019-04-02 10:56:46 作者:余洋 点击次数:73

【字号:

 打印本页

7

当你开始依照习惯行事,你的进取精神就会因此而丧失 --- 西班牙哲学家 乌纳穆诺 


  习惯到底是什么?它是一个人平时行为做事或考虑问题的一种模式。

  那习惯究竟好不好改?这就众说纷纭了。有人说:习惯不好改。但也有人说:人的习惯从哪里来?还不是爹生娘养老师教出来的?又不是抽大烟,有什么难改的?

  说到这里,就不由得想起我一个朋友:他原来每顿饭无肉不欢,常常戏说自己上辈子是属狮子的。可正当他春风得意的时候,忽然得了一场重病,在医院里躺了一个多月。出院以后,他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之前的大鱼大肉,一下子变成了素食主义者。问他原因,他就感叹道:在医院的时候,每天靠输液维持生命,一个多月基本上什么也没吃过。病愈出院,忽然发现那些没油没盐的素食,味道还着实不坏。一年以后,有次和他吃饭时,我们正准备照顾他一下,帮他点几道素菜,谁知他一张嘴就点了烤鸭和酱肘子等诸多荤菜。我等大惊失色,急忙问他原委。他不好意思地说,因为工作关系,去内蒙古待了几个月。穷乡僻壤之地,青菜是稀罕物,倒是牛羊肉不缺。没奈何,他坚持了几个月的素食计划就此流产,又重新回归到以前的生活习惯。那对于他,习惯是好改还是不好改呢?我们常常会说“你要改掉这个坏习惯”,或者“我帮你改掉这个坏习惯”。其实,一个习惯怎样养成和改变,作为当事人的我们通常是没意识的,甚至那些天天见面的亲朋好友也意识不到。所谓“改掉”,其实只是新旧习惯的一种交替而已。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要重复2530次,哪怕是无意识重复,就足以养成一个新习惯。对于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家长培养他好好吃饭的习惯,其实也是一次又一次言传身教,然后他才逐渐学会的一种本能 不然孩子饿了就哭,吃了就睡,他们怎么会知道一天该在什么时候吃饭呢?同样道理,成年人也如此。每天上班走什么路?最爱吃的饭菜是什么?这些都是习惯。再往深里说,一个人在面对陌生人时,是小心翼翼还是大大咧咧,是与人为善还是提心吊胆?这些也都是习惯。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由过去的一点一滴所组成的。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指的就是从一个人的种种习惯(生活习惯和思想习惯)上,看他日后的发展。但习惯不是凭空而成的。就像盖房子总要有地基,要想养成习惯,总要有基础。那么养成习惯的基础是什么呢?


能改变习惯的只有自己

没人能替别人下决定,也没人能替别人改习惯。尽管有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对其他人负有责任,对那些我们的朋友、亲人或者爱人,总希望能改变他们身上那些自己看不惯的东西,但事实证明,这样企图通过自身施加影响去改变他人的努力总是白费 说不定还会让两人反目成仇。就算是负有养育之责的家长,对孩子习惯的改变也不是无止境的。当孩子尚小的时候,家长可以依自己的想法去培养塑造他。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家长的影响就仅限于“潜移默化”了,因此也才会产生诸如“心理断乳期”之类的问题。

而对那些同辈或者长辈,我们常常自以为对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足以让他们改变某些习惯,但实际上这只是错觉。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鼓励或影响。凡是想改变的,必是从心里自愿改变的。


  旧习惯不会自动消亡,只是被新习惯替代了

  习惯来替代它。期待随着个体心理不断成熟,某种习惯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这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就像刷牙时的刷法,从小到大几十年培养出来的习惯,不可能通过短短几个教育片或宣传海报就能完全“下岗”。新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很多时候,它需要的时间同培养旧习惯时花费的时间成正比。思维方式也正是如此。谈及心理,必涉及思维。思维方式对于一个人,就像鼻子上的眼镜一样。外在世界是美是丑,是真是假,全要经过眼镜的把关。不同的人看同一件事物会有不同的结论,也正是因为眼镜在其中起作用。而这个眼镜是不是能如实地反映客观?这就要看这个人的思维习惯如何了。我们常说:某人是负面思维,指的就是他在看到任何事物时的第一反应都是负面的。在面对工作或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时,他的反应常常是“逃避”或者“挑刺”。这种习惯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普通的说教等等完全不起作用。是真的不起作用吗?并非如此。新习惯取代旧习惯,是一个主动而漫长的过程。


不断地重复是培养习惯的唯一方法

你知道电视里经常放的广告意味着什么吗?重复!广告人每天都在研究,用何种频率进行重复,最能调动人的购买欲,最能培养人们的消费习惯。

同样道理,人要是想培养个好习惯,也必须不断重复。想培养把桌子收拾干净的习惯,就要在每次看到桌面上有杂物时就去收拾。当你重复足够多次以后,这种习惯就会深深地植入你的性格当中。

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轮到自己做决定时,就全然不是这么回事了。人可能因为与他人比较而自惭形秽,然后决定培养某种习惯。但这种“见贤思齐”的激情,很难持久。所以必须在主观上确定,“不断地重复是培养习惯的唯一方法”这个观点。

  同样,人也要注意不能重复那些准备抛弃的旧习惯。如果你想抛弃每天晚上不洗脚的习惯,就要牢牢记住,哪怕你已经快沉入梦乡,只要想到自己还没洗脚,就要爬起来把脚洗干净。

  远离那些充满诱惑的环境,环境总是充满着诱惑。戒烟者之所以重新开始吸烟,往往就是来源于身边朋友无意中递出的一支烟。我始终相信,一个人大多数时间都是理性的。那为什么还会有人在下定决心改变习惯后,却仍然管不住自己呢?很大程度就是环境的压力。当周围人都采取某种动作时,个人会因为处于群体当中,所以感觉到“责任分散”,即“大家都这么做,我为什么不能也这样做呢?”同时,周围人都采取某些行为,也会给坚持不这么做的人以压力:“我不这么做,是不是显得太异类了?他们会怎么看我,会不会觉得我不合群?”


  人是社会的生物。环境的砝码足以改变一个人内心的天平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很难,同样,坏习惯的养成也很难。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什么“学坏容易学好难”的说法。只是我们有时会放纵自己,结果回头一看,似乎生命中总是些“不好”的习惯。“不好”的习惯是什么?其实就是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习惯,就像“饭后不刷碗”,或是“起床不叠被”之类。没必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好习惯与坏习惯,就像一棵树上的枝丫,跟随着天性而自由生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一个“园丁”的本分:用那4个法则为剪,以爱心为肥料,调整我们的心灵之树,呵护好自己温柔而美丽的花园。----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由过去的生活所组成的,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种种习惯。但不管怎么说,能改变习惯的只有自己。我们应该像个辛勤的园丁那样,呵护自己生活之树上的“习惯”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