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写壮志,和谐奔复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百周年,回望历史,一百年沐风栉雨,一百年砥砺前行,一百年风雨兼程。遥遥百年,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先烈为党的发展,付出了生命。在这百年之际,让我们忆往昔,重温岁月初心,讲述党史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全国劳动模范——赵占魁》的光荣事迹。
人物及事迹简介
赵占魁(1896—1973),山西定襄人。自幼家贫,他12岁给人当雇工、做苦力,17岁学铁匠,先后在太原铜圆厂当学徒,到同蒲铁路介休车站修理厂当火炉工。
1938年春,赵占魁流落西安,适逢中国共产党在泾阳县安吴堡创办的西北青救会训练班职工大队在西安招收有志抗战的工人学员,赵占魁进入青训班学习。7月,他随职工大队迁转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职工队学习。他学习努力,进步很快。1938年12月20日,赵占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春,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抗大缺少工具,赵占魁提出开炉灶自己打。他召集几个工人,垒起三个炉子,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打出200把镢头和300把锄头。随后,边区政府为发展生产,创办了农具工厂。赵占魁来到农具工厂,在翻砂股当化铁工人。化铁是一项既艰苦又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夏天,赵占魁身穿棉衣站在上千度的熔炉旁,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他从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额外要求。在一次炼铜时,铅锅突然破裂,上千度的铜水泼溅在赵占魁的右脚上,脚面立刻被烧成焦黑一片。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邓发和延安各单位的同志到中央医院看望他,让他安心治病,可是他没等脚伤痊愈,就回到了工作岗位,还把各单位送的慰问金全部捐给了前线战士。
为了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赵占魁潜心钻研,解决难题。刚开始炼铁,1斤焦炭只能化1斤铁,经过他反复试验,可以化到2斤半,成品的损耗率由过去60%减少到25%。他当翻砂股股长后,看到用30%的焦炭面翻出的犁铧表面不光滑,便改用30%的石炭面,翻出的犁铧面不仅光滑好用还降低了成本。工厂化铜的罐子,是用坩土自制的,最初一个罐子只能化两到三次铜,经过他的几次改进,可化到6次,使用率提高了一倍以上。
赵占魁关心集体、关心同志,在他的心中“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唯独没有自己。他把节约的钱交给合作社兴办集体福利,借给附近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他帮助别人诚心实意,从不计较名利,受到大家爱戴。1939年,赵占魁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树为模范工人,1941年当选为边区参议会候补议员。
1942年9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的社论。10月12日,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发出通知号召全边区工人学习赵占魁勤苦劳作、始终如一的精神,开展建立新的劳动态度、提高生产效率为内容的“赵占魁运动”。《解放日报》等报刊曾多次介绍他的事迹,文艺工作者把他的事迹编成歌曲、快板、戏剧等到处演出,赵占魁成为当时陕甘宁边区家喻户晓的人物。
1943年和1944年,陕甘宁边区两次召开劳动英雄、劳动模范工作者表彰大会,赵占魁被评为边区劳动英雄和特等劳动模范,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接见。朱德称赞他是用革命者态度对待工作的“新式劳动者”。
1950年,赵占魁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先后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劳动部副部长、西北总工会副主席、陕西省总工会副主席。他在工作岗位上,始终保持着延安时期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为社会主义事业尽心竭力、默默奉献。
回望百年征途,铭记革命先烈,秉承优秀品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使命,不忘初心,助力伟大中国梦。
文/张雨薇 王文林 图/网络
(铁道机车学院)
更多内容请关注湖铁科机车学院微信公众号